我听到“情绪价值”这个词就已经困了
「情绪」,内部或外部的事件引发的一种心理状态。既是主观感受,又是客观生理反应,也是一种社会表达。喜、怒、哀、乐,这些是基本的情绪反应。其实爱、恨、惊、忧,也属于情绪的表现方式。
「价值」,通俗来说就是将无法用价格衡量的领域量化后的结果,比如属性、行为、感觉等。在功利社交领域中,人们通常拿「价值」来衡量人、事、物是否在资格标准之上。
第一次听到“情绪价值”的时候,想到的是“保护性拆除”这个词。文物保护的宗旨是原址、原物。开发商为了得到某块地,发明了“保护性拆除”这个词。似乎在拆除这个动作前面,加上一个主观的积极性的词汇,那整件事就会变得合理了。同样,“情绪价值”把心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的两个词汇拼凑在一起,大部分场景用于两性交往中,并且越来越主观,变得像一种单方面的索取。你能给我情绪价值,亦或者是你不能给我情绪价值,又或者是鼓吹情绪价值的人,其实本质上就是追求一件事:要让我感觉爽。
情感这种真挚的东西,可以彼此接纳、理解、共情,和“价值”这两个字放在一起有一种物化的倾向。感觉就变成了一种工具,一种手段。我们会说电影情节感人至深,会说影视剧情跌宕起伏,会说小说内容引人入胜,但我们不会说它们给观众提供了情绪价值。
“情绪价值”本身的计算和交易模式已经背离了情感交流的本质——真挚。
资本主义的一大现象就是,把人身上所能提供的一切都标上“XX价值”。在工业资本主义社会,人同自身表现出一种交易倾向,人把自己视为可交易的商品,期望在人际交往这个“市场”成功地销售自己。人将人自身的本性分离抽象,只有在市场判定其有价值时,人才能感受到意义。人视他人为商品,友好的对待他人,只是因为他人对自己有价值。于是,人们从出卖自己的剩余价值一路升华到出卖自己的真情实感,这也就是马克思的“异化论”中,人与人关系的异化。
“情感”亦是一种商品,在交换的过程中,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,交往双方会掩盖、压抑、伪装自身的真情实感,甚至为了攫取、争夺更大的利益,欺瞒、欺诈、利用另一方。你不懂“情绪价值”,对方就把你当情绪垃圾桶,一路宣泄自己的垃圾情绪。你懂“情绪价值”,对方就精打细算着自己的“情绪价值”,寻思着在你这儿换点其他“更高价值的资源”。
当然,我并不是想说在人际交往中想要被对方照顾情绪,就是情绪价值的交易。我只是反感现在越来越多人过分看中情绪价值,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过分索要情绪价值。
不过话说回来,情绪价值还不好提供么?撒气你陪着骂,开心你陪着夸,难过了哄一哄买杯奶茶。做个好人难,做个渣男真的是简单的要命。